English

潜心科研兴水利 献身教坛育英才

1999-07-0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郭扶庚 我有话说

中等的个子、瘦削的脸庞、宽边的眼镜、素朴的藏青色西装,走在上下班的人流里,最是普通不过的一名中年知识分子,但就在这位文质彬彬的普通中年人身上却蕴藏着极不普通、极不平凡的爱,对祖国、对水利、对自己的学生,他奉献出了自己无私无尽的爱,他就是河海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索丽生教授。十年前,索丽生刚刚完成了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Pipeline Transients with Frequency-Dependent Factors(与频率有关的管道瞬变流)》的研究,面对着优渥的生活条件,先进的工作环境,大牌公司的高薪聘请,他却毅然决然地携着已赴美三年的妻女回国了!

面对着亲朋好友各种各样的疑惑,索丽生仍然是微微一笑,没有多说一句话。

后来,当由于工作勤奋,业绩突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国家教委、人事部授予“全国优秀留学归国人员”荣誉称号,手捧证书的时候,索丽生的眼睛湿润了。

一回到学校,他便接了几门课,还新开出了《Fluid Transients(瞬变流)》等研究生专业课,并制订了一份详细的科研计划,默默无闻、专心致志地做起学问来。扎实的功底,满腔的热情,宽松的环境,索丽生进入了自己第一个科研成果高峰期。回国后短短两年时间,便完成了国际权威专著《Fluid Transients in System(系统中的瞬变流)》一书,并独立编写该书的题解。在本学科的美版权威专著上首次出现了中国人的名字、河海大学的名字。

出生在江城重庆的他,不知是受了大禹辟山导水上古传说的影响,还是受了李冰父子都江堰分水惠民精神的激励,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他第一选择便是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的前身),河川枢纽与水工建筑专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先是在水电部第九工程局,继而又到水电部贵阳勘测设计院,跑大江大河,绘大坝船闸,在工程第一线风风雨雨整十个年头,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工程技术人员。

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是真理发展的轨迹,也是索丽生真实的写照。1978年他再考入河海大学读硕士,1984年被派赴美国密执安大学读博士,系统梳理自己十年工程实践的积淀,学习世界先进的专业知识,为从事水利水电工程事业打下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功底。

他在长期的科研、教学实践中不懈努力,执着追求,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为了生产任务的按时完成、新教材的及时使用、专著论文发表出版,不知牺牲了多少个休息日,不知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有时凌晨才从外地出差归来,清晨就出现在教学课堂或学术讨论会上。

80年代以来,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重要论文近40篇,出版专著5部,培养硕士9名、博士近30名,为水利水电科技尤其是在水电站水力学和抽水蓄能电站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系统深入地研究了经典水锤理论难以解释的“与频率有关的瞬变流”现象,提出了“复波速”的概念和集“频率响应分析”与“快速富里叶变换”为一体的“脉冲响应法”,为分析诸如高粘性流体、岩石隧洞、塑料管道中的瞬变流开辟了新的途径,获1997年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由于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他不仅在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的有关问题上具有独到见解,而且还在供水管路系统、汽车工业、石油工业等其他相关领域的科研中有所建树。

作为河海大学首批选拔培养的跨世纪学科——水力发电工程学科的带头人之一,索丽生在自己攻城拔寨的同时,没有忘记“一花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的古训。他团结同志,合作研究,协同攻关,着力加强梯队建设,热心扶持年轻骨干教师,克服了本学科人才断层现象。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本学科在1994年被升为博士点;《水电站》课程被评为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并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他指导过的硕士、博士或博士后,有的已是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有的已出版了自己的专著,有的成了单位里的业务骨干,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作着自己的贡献,这其中凝聚着索老师多少教诲、多少心血!因教学效果突出,他曾被评为“水利部优秀教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